

以人為中心的社群運用
近年來我們目睹來自非銀行業 (淘寶、支付寶、Apple Pay等) 對銀行的競爭,所謂的金飯碗也必須運用電子通路與社群,運用智能化能夠提升資訊的運用與適用性,其中包括顧客與團隊的行為、資料庫案例與經驗教訓的累積與分析等,其影響則更為廣泛,也是大數據分析的基礎,歸根要能夠落實,還是需要以人為中心,尤其今天的工作環境,跨五個世代在一個工作環境的狀況已非常普遍,美商波士頓顧問預估在2020年Y世代將超過總勞動力人口的半數。工作價值不同更需要以人為中心提高溝通。 智能化專案管理辦公室(PMO)發揮效益與創造價值 羅氏新加坡專案管理辦公室計劃經理蓋布爾.約瑟夫表示「每個組織需要量身定做的專案管理辦公室來應用不同的深度及廣度的技術、流程、工具及知識。」根據《PMI專業脈動深度報導》中「專案管理辦公室對策略執行的影響」的研究,指出專案管理辦公室(PMO)在2012年完成平均一億美元的專案計畫,並且在增加營業額和降低成本方面創造出約七千一百萬美元的價值。印度孟買Quinnox公司的全球計劃管理群主管Jayant Patil表示:「PMO的績效在建立一致的專案衡量


風險的構造
適切地瞭解風險的本質,對想要有效地管理風險的我們而言,顯然是非常重要的。許多人僅考慮少數的風險特徵,導致管理風險的能力有限,有效的風險管理需要更深度的瞭解。 一個增進瞭解的方式是探索「風險的構造」。構造可定義為「分解或分割成零件以便仔細查驗」。如果我們把風險分解成組成的要素,可以發現七個元素,其中四個是關於風險本身的性質,另外三個則與人有關。 風險有關的元素包括: 1. 目標:你想要達成什麼?風險不會單獨存在:他們總是連結到目標。機會(正向風險)有助於目標之達成;威脅(負向風險)則是障礙。 2. 變化:哪些未來事件會影響你的目標?外部與內部環境與你的期待會有什麼不一樣?瞭解潛在的變化是風險辨識與分析的起始點。 3. 肇因:造成那些變化的原因是什麼?如果你不瞭解它們的來源,想要預防威脅或把握機會會比較困難。 4. 衝擊:當風險實際發生了,對你的目標會產生什麼後果?瞭解後果讓你可以準備風險減輕(當潛在的後果是負向)及風險開拓(當潛在的後果是正向)。 許多人以為這四個相關的因素足以提供風險的全貌,然而風險無可避免的會與人有關。風險經常是由於我們的行動所


往企業層級專案管理(PMO)升級
專案管理的推廣在台灣其實非常早,如果以比較有系統性與銜接國際的專案管理知識,那麼應可以國際專案管理學會(PMI Taiwan)於1999年成立開始,那時因為有許多先進的高瞻遠矚,歷經十餘年的推廣已有超過一萬五千餘位業界的菁英通過國際專案管理師(PMP)的認證,為台灣的產業在專案的效率及企業的標準化上奠定非常好的基礎,並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然而,回歸到本質,專案管理的目標是在引領專案的成功,而目的是在落實企業的戰略與獲利,所以如何能在組織內,透過流程的設計銜接各層級,協助人可以發揮所長,進而運用合適的工具提升效益,應該是企業應該要思考的問題。 台灣在企業層級的專案管理運用與推展上較為不足,以日本為例,一般企業(包括中小企業)對於專案管理辦公室(PMO)、專案外包與專案管理辦公室諮詢等,已是一個很普遍的解決方案,因為甲乙方在執行一個專案時,需要有一個組織維繫各方利害關係人,並引領團隊朝專案的成功方向前進。 本人最近的研究”運用專案經理職能發展架構以提升台灣中小企業人才管理的能力”(論文研究生陳靖穎著)中,以專案經理職能架構的三個面向:績效職能(Perf


聚焦於效益的產出
管理不是理論,執行管理的人必須是真正能產出結果的人,彼得杜拉克在1974年就闡述「管理是工作、管理是紀律、管理也是人」。 專案管理是非常生活化的,因為專案無所不在,以家庭為例,任何與家庭(組織)有關的大小事宜,都會依家庭的組成(人),不論是大家族、三代同堂、小家庭等(流程),按家庭的需要獲得共識才能順利執行;所以中國自古就有句話「家和萬事興」應是「人、組織、流程與工具」一致化的最佳實踐,也就是人在這個組織下,能夠有其角色、發揮影響力、產生結果,組織也才能夠興盛,由小看大我們時常看到;企業執行專案失利,如甲骨文在2012年負責美國奧勒岡州政府1.6億美元的醫療保險交易入口網站建置專案,最後甲骨文以價值1億美元的現金、產品及服務與奧勒岡州政府和解;政府專案執行不順遂民怨四起,如桃園機場捷運案延宕八年仍未通車、台北大巨蛋的爭議而停建等,許許多多的實際案例仔細分析之後,可以發現專案要完成,仍須依賴「人、組織、流程與工具」的契合度,也就是企業的專案管理成熟度。但是成熟度好的企業都成功獲利嗎?事實卻不然,我們看到許多雖然專案都如期、如質、如預算完成,且符合專

「2017 PMO INITIATIVE」研討會
【活動時間地點】 ・ 時間: 2017年6月18日,星期日9:00~17:30(7 PDUs) ・ 地點: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台北市大安區辛亥路三段200號) ・ 報名網址:請按這邊 【主辦單位】 元嵩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協辦單位】Management Solutions co., ltd.、PMI-TW、PMI-China、台灣大學地震工程研究 中心、巨鷗科技 備註: 1. 申請PDU相關訊息,請參閱下方表格。 2、【活動相關資訊】 ・ 主辦單位保留本活動議程及講者異動之權利,為確保您的權益,報名後請確認,收到通知報名成功的e-mail,才算報名成功。 ・ 未收到通知請來電查詢,否則報名資格自動失效。 ・ 欲取消報名,請務必於【活動前3天(不含活動當天)】來電或來信取消報名。 ・ 任何活動相關問題,歡迎洽詢活動負責人(02)2581-4227 張先生(akira@msol.tw)


以 VUCA-Prime 來處置風險
許多風險實務工作者都聽說過 VUCA 這個方法,可以用來描述引起風險的環境。 VUCA 意指善變(Volatility))、不確定(Uncertainty)、複雜(Complexity)、模糊(Ambiguity), 最早是由美國陸軍戰爭學院在 1990 年代所發展,後來卻成為在商業上廣泛被用來當作企 業在有風險的環境中運作的描述方式。 善變:由改變的本質、速度、以及大小無法預測所造成。 不確定: 因為缺乏知識、或無從決定未來事件發生的走向而導致。 複雜: 當一個行動的結果,無法用簡單的分析來預測時所呈現。 模糊: 意指一個狀況的關鍵特徵不明確、或有多種解讀。 每一個 VUCA 的觀點,都符合風險被理解及管理的方向,且依據這四個向度建立風險 辨識的結構是可能的,然而,縱使 VUCA 有助於辨識風險,但卻無助於我們決定如何回應。 所幸,最近發展出了一個完整的架構讓我們可以用來籌劃對 VUCA 風險的回應,這個 架構由 Bob Johansen 於 2007 年所提出(*),稱為 VUCA-Prime,它有 4 個元素,每一個元 素描述了一種領導行為


國際化的道路
我們經常聽到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與全球化(Globalization)這兩個名詞,簡而言之,經濟國際化是指經濟發展超越國界,與他國經濟相互關聯,不斷擴大和深入的發展過程,而經濟全球化則是指貿易、投資、金融、生產等活動在全球可達到最佳配置;其具體表現有以下幾個關鍵:生產、產品、金融、技術開發與利用的國際化,如波音747飛機有400 萬個零件,由分佈在65個國家超過上千家大中小企業偕同製造,以及區域的集團化來降低貿易的壁壘,如歐洲共同體、東協(ASEAN)等,由這些說明來看,經濟與產業的國際化與全球化對台灣尤其重要,而專案管理一致化的工作語言則是落實的關鍵。2014資誠(pwc)台灣企業領袖的調查顯示,經濟全球化與國際化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全球化有許多好處,但也帶來貿易自由化的競爭與挑戰: 首先是創新產品與服務及採用全新的方法與經營模式; 其次是需要積極培養適應未來發展所需的人才; 為符合新的消費族群與市場變化而進行的策略變革。 其關鍵在於如何能「作對的事情」又能「把事情做對」,因此CNS 21500的頒布,以及專案管理